“信仰”与“境界”——“以美育代宗教”命题精神再认识
陈剑
摘要(Abstract):
“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中包含着对信仰问题的深切关注,只不过在蔡元培看来,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之外的超绝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互为表里的世界。蔡元培的这一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乃是渴望在人心中建构起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与传统境界论所倡导的回归心性本根的思路不同,蔡元培依托于康德、席勒的观念,提出要以审美为中介、以完善人性的恢复为基础来实现现象与实体的融合,其中彰显的乃是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性哲学精神。心性哲学与人性哲学之间天然的异质性,使得蔡元培的信仰观念充满了矛盾,但即使是这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信仰建构以及“境界美育”观念的形成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美育理论建设理应从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KeyWords): 以美育代宗教;信仰;境界;心性;人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仰建构视域中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研究”(19YJC760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陈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元骧.评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社会科学战线,2013(7).
- [2]刘成纪.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历史语境和现代价值[J].美术,2018(1).
- [3]潘知常.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6]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7]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8]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九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9]杨光.再思“美育代宗教”——在20世纪早期美学与佛学关系中的一个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 [10]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1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12]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M].孙智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 [1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14]李泽厚.李泽厚集·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 [1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16]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17]陆永胜译注.传习录[M].北京:中华书局,2021.
- [18]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 [19]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 [20][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①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宫承波:《“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文史哲》,2000年第5期;李丕显:《“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4期;赵惠霞:《美育与心灵家园建构——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02年第9期。
- ②代表性成果为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 ③潘黎勇:《“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双重价值追求》,《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世俗性》,《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 ④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殷国明:《从“诗教”到“美育代宗教”——关于近代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的嬗变与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李圣传:《情感启蒙与“诗教”功能的审美重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再诠》,《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6期;肖朗:《美学:究天人之际——兼论美育何以代宗教》,《社会科学论坛》,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