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旅藏书写的视野拓展、形态转换与文本实践The Expansion of Vision,Transformation of Form, and Textual Practice of Writing on travelling in Tibet in the Qing Dynasty
宋荻
摘要(Abstract):
有清一代的旅藏书写开辟了文学史上的新诗学空间,也投射出清人对于西藏边疆地理的整体经验和体认方式。清前中期的旅藏文学书写在“九州中国”的空间格局中深度建构了大一统帝国的疆域意识和族际整合的中国意识;晚清旅藏书写则伴随着近代中国“世界万国”的认知视野拓展发生明显的致用转向,极力表达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不屈精神、反对侵略的强烈意识与对领土完整的版图诉求。清代旅藏书写是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家国建构的文本实践,是爱国主义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KeyWords): 清代旅藏书写;视野拓展;形态转换;家国建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西藏大学青年博士学术发展支持项目“清代乾隆后期汉文涉藏诗文的西藏叙述与西藏意识研究”(项目编号:zdbs20220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近代涉藏游记中的中国意识、边疆观念与民族交往研究”(项目编号:22YJA850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宋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G].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 [3](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 [4](清)皇朝文献通考[G].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 [5]顾祖成,王观容,琼华,等.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 [6](清)焦应旂.《西藏志》《卫藏通志》合刊[M].《西藏研究》编辑部,编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 [7](清)和宁.《西藏赋》校注[M].池万兴,严寅春,校注.济南:齐鲁书社,2013.
- [8](清)周霭联.西藏纪游[M].张江华,季垣垣,点校.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 [9](清)杜昌丁.藏行纪程[M].丛书集成续编(第5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
- [10]马大正,吴锡祺,叶于敏整理.吴丰培边事题跋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 [11](清)王世睿.进藏纪程[M].丛书集成续编(第5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
- [12](清)孙士毅.孙士毅诗集[M].杨叶,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 [13]赵宗福.历代咏藏诗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 [14]清圣祖实录[G].卷二百七十.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子.
- [15]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钦定廓尔喀纪略[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1992.
- [1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1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
- [19](清)姚莹.康輶纪行[M].欧阳跃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
- [20]吴丰培.清代藏事奏牍[M].赵慎应,校对.北京:藏学出版社,1994.
- [21]安琪,公维军.清代印藏边疆的舆地学话语与政治遗产——评马世嘉《从边政到外交:印度问题与清代地缘政治学的转变》[J].南亚研究.2017(3).
- [22](清)黄楙材.西輶日记[M].丛书集成续编(第16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 [23]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编委会.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南边疆(第1辑17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 [24][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M].龚卓军,王静慧,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 [25]《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25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26]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27]吴泽.中国近代史学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 [28]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M].上海:文明书局,1903.
- [29]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 [30]陈文哲.普通教育矿物界教科书[M].上海:上海昌明公司,1906.
- ①指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揽辔录》、楼钥《北行日录》等行旅游记文学作品。
- ②考汉地文献,张骞误入斗牛、达摩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传说与滇藏地域并无关联,如杜昌丁《藏行纪程》所记上述传说确在此地流行,则是当时当地文化融合的重要文化表征之一。相关论述可参曹诣珍《杜昌丁与〈藏行纪程〉》[J],《中华文化论坛》2022年第1期,第90-101页。
- ③“披楞”是18世纪晚期以来涉藏汉文史籍中对南亚英国人的称呼,源自藏语词音译。详见李晨升《“披楞”考——1840年以前中国对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活动的反应》[A],罗贤佑主编《历史与民族》[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扎洛《“披楞”琐议》[J],《中国藏学》,2011年第3期,第42-45页。
- ④斯当东说到,清人在第二次廓尔喀战争中从敌方发现了“只能是英国人的”帽子和头巾;清臣们感到英国“在印度那边的雄厚实力”,并怀疑使节团员“包藏祸心”;钦差福康安对他们始终抱有敌意等。见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61-262页。
- ⑤赵宗福、高平等人的清人咏藏诗词选注很好地反映这一情况。参赵宗福选注《历代咏藏诗选》,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高平编《清人咏藏诗词选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 ⑥黄楙材另绘地图四册,与图说一道“恭呈御览”,受到极高评价。陶思曾文中频有“壁悬有地图,因手录之”“十二月初三日,绘图告竣”“闰二月十五日,绘图竣”等语。见黄楙材《得一斋杂著四种》,《丛书集成续编》第168册,第139-225页;陶思曾《藏輶随记》,《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南边疆》第1辑17册,第59-143页。
- ⑦作者自注:“三十九族番人,皆居黑帐房,不知耕织,惟以放夹坝,犹言盗也。”见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第156页。
- ⑧1886年10月3日《申报》:“邻邦缅甸又并于英……不若收入版图,改为行省,徐策富强,即可杜旁伺之心”。见《西藏宜改行省会论》,载《申报》,1886-10-03(1)。
- ⑨光绪十六年,策问“远番重茶,以资其生,茶市之通济及海外,能极言其利弊欤?”十八年,策问“西藏……何时始通朝贡?地分四部,由中国入藏有三路,幅员广狭奚若……沿革若何……由藏入天竺,程途远近如何?中隔部落几许?”见《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光绪十六年四月庚申条;《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百一十,光绪十八年四月甲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