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两汉服饰文化交融对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lothing Culture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ies in Constructing the Symbolic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e
苏日娜,王悦
摘要(Abstract):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关键词(KeyWords): 服饰文化融合;先秦至两汉;中华文化象征体系;象征符号;文化记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及中华文化认同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9ZDA1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苏日娜,王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2](唐)陆淳纂.春秋啖赵集传纂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 [3]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5]楼慧珍等编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 [6](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 [7](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 [8]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9](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1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11]马国荣.秦汉时期西域羌族、车师和月氏的社会生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2).
- [12]尚衍斌.关于新疆古代衣着质料的初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 [13]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 [14]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 [15][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16][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 [17][澳]伊恩·伍德沃德著.理解物质文化[M].张进,张同德,译.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8.
- [18]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 [1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20]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9.
- [21]刘学堂.乌鲁木齐的史前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 [22]哈密博物馆编.哈密文物精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且末县文物管理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1).
- [24][苏]С.И.鲁金科.匈奴文化与诺彦乌拉巨冢[M].孙危,译,马健,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 [25]张龙海.试论鬼方、斯基泰人、塞人与草原丝绸之路的贯通[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5).
- [26][美]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M].田雷,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
- [27]鲍怡,朱勤文,辛军民等.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2墓玉器材质研究[J].中原文物,2015(1).
- [28][美]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李斯卡:皮尔斯符号学导论[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 [29]赵敏俐.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 [30]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 [31]吕劲松.秦军皮革见用[J].西部皮革,2015(12).
- [32]蒋丽萍,吕钊.西汉军戎服饰色彩研究——以杨家湾汉墓军俑为例[J].西北美术,2016(4).
- [3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校注[M].周天游,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
- [34]石云涛.汉代外来文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 [35]青觉,徐欣顺.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 [3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37](东周)左丘明.国语集解[M].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
- [38]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39]何艳杰.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D].郑州大学,2003.
- [40]曹玮等.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边疆地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金属制品、墓葬习俗和文化认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 [41]王子今.匈奴经营西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 [42]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 [43][德]扬·阿斯曼.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J].管小其,译.学术交流,2017(1).
- [4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 [45]胡克森.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 [46](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 [47]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 [48](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 [49]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 [5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 ①参见王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民族艺术》2021年第6期,第33页。
- ②“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出自《后汉书》卷36《郑范陈贾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25页。
- ③参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田广金、郭素新编著:《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87页。
- ④“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操兵,乘骑马。”出自《汉书》卷1下《高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5页。
- ⑤参见[苏]С.И.鲁金科著,孙危译,马健校注:《匈奴文化与诺彦乌拉巨冢》,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0-51页。
- ⑥中行说曰:“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裤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出自《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9页。
- ⑦当地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辅以园圃式农业,居民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参见李肖、吕恩国、张永兵:《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第106、120、148页。
- ⑧参见黎珂、王睦、李肖等:《裤子、骑马与游牧——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有裆裤子研究》,《西域研究》2015年第2期,第49页。
- ⑨参见杨虎、顾智界:《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第418页。
- ⑩参见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先民的鞋子》,《帕米尔》2006年第4期,第108页。
- (11)参见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5期,第1-9页;赵斌:《咸阳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骑马俑族属考辨》,《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第40-44页。
- (12)学者尚衍斌分析认为,“披发”“被发”就是指“编发”,三者通指“辫发”。参见尚衍斌:《西域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0-271页。
- (13)参见孙志新主编,刘鸣、徐畅译,徐畅校:《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6页。
- (14)如甘肃清水刘坪墓地出土金带饰,甘肃马家塬遗址出土金耳环,内蒙古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鹰顶金冠饰,辽宁大连营城子汉墓出土金带扣。参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年,第279、289页;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第4期,第333-338、364、368、394-396页;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营城子汉代墓地考古工作队:《辽宁大连市营城子汉墓群2003M76的发掘》,《考古》2019年第10期,第52-62页。
- (15)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通过对“时尚”的研究发现,时尚是一种对下层阶级不断发明模仿与追逐上层阶级的行为模式。“示异”与“示同”构成消费的两种动力,“示异”是上层阶级的消费动力,为的是在消费模式上拉开与普通阶层的距离;“示同”是中下层阶级的消费动力,为的是消除与上层阶级的距离。消除的手段就是对上层的消费模式进行模仿,二者结合,构成时尚。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非遗研究室编:《城市民俗: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21年,第12页。
- (16)“登遐……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出自《后汉书》志第6《礼仪下》,第3141、3152页。
- (17)文献记载“单于年少初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反映匈奴人已经掌握农业种植、穿井、筑城治楼等技术。参见《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第3782页。考古遗迹如伊沃尔加城的房址和灰坑中出土铁镰刀、铁等的形制与中国秦汉时期的铁质农具非常相似,学者推测是从中国带过去或以它们为原型在外贝加尔当地造的。参见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98-99页。
- (18)参见林幹:《匈奴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依据《后汉书》卷45《袁安传》作“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出自《后汉书》卷45《袁张韩周列传》,第1521页。
- (19)参见邵会秋、杨建华:《前丝绸之路亚洲草原的文化交往——以金属器为视角的考古学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6期,第4-19、147页。
- (20)《续汉书》一书现已散佚,书中《舆服志》等八志因被补入范晔《后汉书》而被保存下来。
- (21)参见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 (22)参见苏日娜、李娟:《多民族服饰融合与中华文化认同——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心的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9期,第27-33页。
- (23)参见方李莉:《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再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3期,第45页。
- (24)参见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85、187页。
- (25)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