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理论与政策

  • 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

    王希恩;

    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多元一体"建设,一方面要包容文化和族体的多样性,一方面又要认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实现国家层面的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上表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讲文化认同之外,还要讲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既包括国家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与命运认同。自觉认识和发挥中国民族建设的优势,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努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2019年05期 v.40;No.33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3378 ] |[引用频次:121 ] |[阅读次数:104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京津冀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的调查分析

    陈纪;

    从实践意义上讲,中华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保障。文章基于京津冀地区调研资料,从各民族政治心理、经济社会条件、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考察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结果发现,制度、政策、法律性资源比较充分,少数民族扶持性政策资源惠及范围有待延展;各民族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民族间市场资源分割较为明显;少数民族民生资源享有相对较少,各民族非正式支持资源拥有有所差异;少数民族创新性文化资源尚需发展,各民族共有文化资源建设有待加强。针对京津冀地区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力图为促进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共享发展和稳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2019年05期 v.40;No.333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72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94 ]

民族学·人类学_世界民族问题研究

  • 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民族认同:根源、发展路径及原因探析

    王伟;张伦阳;

    库尔德问题是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自1921年伊拉克王国建立之后,库尔德人就在为争取自治而斗争,其民族认同也经历了民族意识觉醒、民族主义高涨到民族分离主义滋生等发展阶段。库尔德人"民族认同"的变迁与伊拉克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库尔德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塑造了1921年以来伊拉克的政治生态。2017年9月25日,库尔德自治区举行了独立公投,严重冲击着伊拉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文章通过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民族认同"的根源、发展路径及原因的探析,试图厘清伊拉克库尔德问题发展的脉络,以期为解决多民族国家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9年05期 v.40;No.333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92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37 ]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文化

  •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萧放;

    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传统包含生态、生计、社会、信仰与道德伦理及村落文艺等五大类型。村落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有七大途径:利用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运用乡规民约之乡村自治传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和组织作用;以村落节庆、人生仪式传统,增强乡村人际互动,传承与增进乡风文明;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表演艺术,讲好村落故事;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利用经验中,提炼民俗智慧,为当代村落布局、环境治理等提出对策性的研究意见;发掘村落生计资源,以地方物产、地方特色手艺来助力乡村生产。民俗文化传统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三大原则:保持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品质特性,不能简单地将城市文化移到乡村;对一些乡村的村落传统应该有选择性地传承;要充分重视人、地、物有机复合,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并重的整体复兴。

    2019年05期 v.40;No.333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4215 ] |[引用频次:130 ] |[阅读次数:421 ]
  • “反身性”的文化叙事:走向城市的艺术田野与民族志书写

    吴震东;

    聚焦于当下城市文化及社群性艺术事项的人类学研究,是针对"自者中的他者"所进行的"反身性"文化叙事。在此,"艺术田野"不仅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于解读城市中"大传统"与"小传统","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知识形态"与"时代症候"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更在方法论的层面为人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学科观念,使其在面对艺术活动时,为活态而流动的感性符号留出诗性的阐释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民族志制作,则既包含着一种入场经历的"诗学视域"也关涉着离场反思的"诗学书写",并形成了从"审美事实"到"交互阐释"而至"意义文本"的艺术民族志写作范式。

    2019年05期 v.40;No.333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88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7 ]

哲学·宗教_宗教

  • 谈散藏敦煌遗书

    方广锠;

    本文首先对"敦煌遗书"一词进行辨析,然后对"散藏敦煌遗书"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论证提出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文章指出散藏敦煌遗书主要集中在中国与日本,世界其它地区亦有少量收藏,总数约10000号上下,合计长度约占藏经洞敦煌遗书总长度的32. 3%。文章指出这批敦煌遗书具有四个特点:一般来说,它们的长度较长,保存状态较好;非佛教典籍、文书较为丰富;往往附加有现代装帧,现代收藏鉴赏题跋、印章;但夹杂了若干伪卷、伪题跋,还混杂一批其它古写经。文章主张加紧调查,努力促进散藏敦煌遗书目录的编纂与图录的公布,促进敦煌学的发展。

    2019年05期 v.40;No.333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0 ]
  • 汉传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王启涛;

    此处所言"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古代吐鲁番地区流行的是汉传佛教,它是中原佛教回传的结果,与北方其他地区的佛教一样,带有浓郁的世俗性。北方佛教重功德,这一点在丝路汉传佛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就其个人而言,主要体现在平生捐资造寺、弥留之际做公德、僧人对民间俗事的深度介入;就群体而言,其佛寺拥有发达的寺院经济,有土地、作人、奴婢、房产,还有发达的土地租赁。汉传佛教(特别是北方佛教)之所以具有世俗性,可能与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有关,在华夏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信佛的目的无非是尽孝报恩、祈求国家和民族的安康,祝愿家人和自身的平安。所以,汉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传佛教在丝路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在丝路的传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古代吐鲁番地区汉传佛教的经典流传和弥勒信仰细节进行了深入考索。

    2019年05期 v.40;No.333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下载次数:88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2 ]

法学

  • 蓝线蚕食控制的法治能力提升研究——以2016年汤逊湖涝灾为视角

    王建平;蒋佶良;

    武汉作为千年水岸城市,历史上有填湖造地蚕食自然水线的传统。1998年长江水灾后,武汉开始空前的保卫湖泊的地方立法。2012年后颁行《三线一路规划》等20多个地方立法,并首提"湖长制"。实际操作层面,出现了城市蓝线软约束、武汉填湖造地"两权博弈",陷入湖泊保护"软法困局",使得城市蓝线被逾越,发生严重的"蓝线蚕食"现象。2016年7月武汉又遭受洪涝灾害,这是大面积水系遭人为破坏,肆意填湖造地等蓝线蚕食的必然结果,这场以汤逊湖涝灾为典型的城市看海是天灾,更是人祸。蓝线蚕食可以克服,条件是实现城市水灾害的"人水共治",维护城市蓝线的生命线权威,以公众参与实现蓝线蚕食控制,提升城市的水灾害防控的法治能力。

    2019年05期 v.40;No.333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7 ]
  • 次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的功能定位研究

    冯帅;

    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正式步入"3.0时代"。在3.0时代,国家行为体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导致其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次国家行为体因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而愈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次国家行为体已不仅仅是国际气候谈判中国家形象的具体呈现者、国家气候政策及立法的坚定执行者,它还是全球气候治理理念的实际引领者、全球气候治理规范的潜在创新者与积极扩散者和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目标的主要落实者。为了实现次国家行为体的这些功能,我国城市可以从积极开展地方气候外交、深度融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管理地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主动开展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2019年05期 v.40;No.333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7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68 ]
  • 全球气候治理INDC制度发展及我国应对方略

    张建;

    INDC制度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趋势。其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具有内在关联,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及制度基础,前者是贯彻后者的新途径。《巴黎协定》对该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国际气候治理从"硬法"之治转向"硬法"与"软法"共治,从国际与国内"分离"之治转向国际、国内"协同"之治,从"自上而下"之治转向总目标控制下的"自下而上"之治。随着"塔拉诺阿对话"及"实施细则"相关谈判的深入,INDC制度的约束力及可操作性将不断提升。为此,我国应在对内与对外两个层面予以积极应对。

    2019年05期 v.40;No.333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4 ]

经济·管理_金融研究

  • 金融发展与城市环境污染:加剧还是缓解——基于268个城市数据

    王伟;杨敬峰;孙芳城;

    本文运用268个城市2003~2015年面板数据,估计了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城市不同污染物的影响。研究显示:(1)全样本下,金融规模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均呈"倒N型"关系,金融效率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均呈"U型"关系;(2)分地区来看,东部城市金融规模和水体污染呈"倒N型"关系,东部城市金融效率、中西部城市金融规模和效率,与水体污染均呈"U型"关系;(3)分阶段来看,2003~2008年金融规模和效率与水体污染均呈"U型"关系,2009~2015年金融规模和水体污染呈"倒N型"关系,金融效率与水体污染则是"U型"关系。

    2019年05期 v.40;No.333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下载次数:136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3 ]
  • 涉农金融机构“使命漂移”与偿还率激励的局限:基于委托—代理框架

    杨海燕;

    关于小额信贷"使命漂移"的研究通常都几乎排他性地设定为借贷者之间的问题。基于此,大量实践试图利用团体贷款模式缓解借贷者之间的信息问题,破解穷人贷款难题。然而,团体贷款没有解决根据财富筛选借款人的问题。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基于偿还率的信贷员激励措施是小额信贷客户选择偏离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将研究焦点转换为如何诱导信贷员选择贫困的客户,在委托—代理模型基础上,探讨如何设计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员的工资结构实现信贷员激励机制与涉农金融机构社会目标相融。

    2019年05期 v.40;No.333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0 ]
  • 金融杠杆、杠杆结构与银行业风险承担——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动态系统GMM分析

    吴立力;

    立足全球视角,以2000—2015年43个国家(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杠杆对银行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效应,并从国家金融结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危机效应等异质性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宏观总杠杆率上升会显著增加银行业风险承担水平,而不同经济部门杠杆影响效应呈现出非均衡性,政府部门杠杆率扩张对银行业风险承担存在促进作用,居民部门表现为抑制作用。从异质性影响看来,银行主导型国家和发达经济体中金融杠杆对银行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正向效应更明显;而金融危机前居民部门杠杆对银行业风险承担水平敏感性更强,金融危机后政府部门杠杆则更为敏感。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全球金融杠杆优化管理和银行业风险防范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

    2019年05期 v.40;No.333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7K]
    [下载次数:96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9 ]
  • 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双重门槛效应——基于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任碧云;陈曦;

    本文利用2010-2016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容性金融发展指数,并运用面板门限模型,检验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包容性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始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表现出显著的双门槛特征:在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越过第一门槛值后,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减贫效应;在继续发展到越过第二门槛值后,减贫效应趋于收敛。结合我国实际,应从完善金融服务布局、强化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引导保险和小额贷款健康发展等方面入手,推动金融欠发达省份的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越过第一门槛值,以进入加速减贫阶段。

    2019年05期 v.40;No.333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下载次数:934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37 ]

新闻与传播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创新思考

    殷俊;康建兵;

    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应当借助"一带一路"搭建的平台顺势而为。理清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电影借力"一带一路"的理念和策略,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电影参与构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

    2019年05期 v.40;No.333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98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9 ]
  • 新世纪以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情感呈现研究

    欧阳宏生;徐书婕;

    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情感上成为观众予以接受或抵抗现实生活、宣泄情绪的重要途径。在对部分现实题材样本分析整理后,笔者发现情感可以直接从文本中被提炼出来,因此情感意义的产生在文本叙事中发生,即在情感叙事中创作者将一系列意义信息在叙述中进行编码,受众在探寻影像情感修辞的过程中会按照不同程度的理解对意义进行解码。本文尝试对包罗情感的叙事单位予以结构性描述,说明其中的组合和递归原则,进而根据某种规则和形式阐明情感与影像叙事密切关联的要素、技巧和呈现手段。

    2019年05期 v.40;No.333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下载次数:98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93 ]
  • 社区传播: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可能与可为

    蒋旭峰;吴斯;

    关于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已有研究虽然较多,但尚未有从社区传播角度对服务体系创新进行整体性思考的探索。本文研究分析了社区传播视角对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必要性。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既是生活的对象,也是一种影响其成员生活方式的力量;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是政府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平台。只有以社区传播为媒介,将农村社区及其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透视渗透在社区中的微观权力和日常生活旨趣,才能真正找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社区化服务体系。

    2019年05期 v.40;No.333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69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9 ]
  • “融媒体+电商”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新作用——基于四川的案例分析

    刘禹辰;尹响;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其中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问题更是实现全面小康过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一项任务。在新技术、新方法广泛运用于传播领域的今天,如何通过构建融媒体新传播生态,创新传播内容,挖掘精准扶贫的传播新思维,构建互联网电商销售渠道和传播渠道,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特产品的广泛传播和适销对路,对于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2019年05期 v.40;No.33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下载次数:2954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60 ]
  • 算法推荐新闻:技术困境与范式变革

    贾军;

    本文结合业界实践案例,通过对当前移动新闻分发领域中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考察,认为个性化推荐算法技术本身会带来"信息茧房"等技术困境,其本身是媒体智能化发展在当前阶段的一种形态,符合信息传播趋势,也将改变传统新闻把关的范式和准则。传统新闻编辑应以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进化的方式将新闻专业主义延续至算法把关中。

    2019年05期 v.40;No.333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下载次数:145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3 ]

文学

  • 杜甫诗歌创作与成都地域文化的影响

    冯婵;

    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互动的视角关照杜甫在成都期间的诗歌创作,立足杜甫诗歌文本,结合成都文化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探讨成都与诗圣杜甫诗歌的渊源与关联。以典型意象为线索,梳理和解读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歌,考察杜甫诗歌中的成都特色风物。以成都文化的历史演进为参照,将成都城市文化的典型特点,与杜诗在成都的新变相对比。从字里行间,从情感艺术,细细找寻隐逸在杜诗深处的美丽成都,慢慢体会成都文化赋予杜诗的清新韵味,详细考察成都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多方面渗透和影响。

    2019年05期 v.40;No.333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下载次数:14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8 ]
  • “异—常”相对结构:《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的叙事方式

    吴卉;

    "志怪"作为中国特有的小说文体,其叙事有独特的深层结构和方式。其中,"异—常"相对结构,是历代志怪作者普遍选用的阐释方式。这种叙事表达,同时也体现出志怪小说与史书共生的特点。"异"和"常"分别代表不可知、不稳定的事物和人们一般的认知经验。怪异的发生,表明常态的人间秩序被打破。清代志怪作者强化了这一结构,常在故事中将二者对举,但他们叙事的目的是使"异""常"达到一种平衡,以符合人们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期待。叙述者一般通过"导异为常"和"化异为常"两种形式,对怪异之事进行解释,或者利用道术将其化解。对《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叙事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志怪叙述者所持有的共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伦理观。

    2019年05期 v.40;No.333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4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4 ]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诗学形式

    李定通;

    作为浪漫诗人的马克思业已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重视。然而,主要是以他的诗歌作品为对象。作为诗人的马克思在1837年终结了,但马克思真的从此弃绝了诗歌吗?事实上,诗歌的内质随着马克思的转型渗透到更广阔的领域,马克思的写作绝少佶屈聱牙的理论化教条,更多充满激情和富于修辞的文学结构,引人共鸣的诗性力量。《共产党宣言》(1848)显然不是一部诗歌作品,但却具有诗歌的内在结构,本文将根据史诗和悲剧的审美标准来考察它,文本中某些诗歌主题的识别,有助于我们理解"宣言"的政治意义。

    2019年05期 v.40;No.333 169-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9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4 ]

政治

  • “关键少数”在新时代政治生态净化中“关键作用”的发挥

    田长生;

    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执政党如何强化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全面从严治党还需要向纵深发展,"关键少数"在政治生态净化中"关键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清醒认识新时代政治生态净化的紧迫性,文章系统剖析"关键少数"在政治生态净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从理想信念和规矩意识、分权制衡与权利保障、权力监督与权力运行、权力授予与惩治问责四重维度就如何锤炼"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进行了整体设计、系统规划,以期净化政治生态,进而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2019年05期 v.40;No.333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8K]
    [下载次数:129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5 ]
  • 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未来进路——L社区的十年追踪研究(2008-2018年)

    单菲菲;

    治理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目标与关键内容,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着力点。在城市社区中,多民族社区由于异质性突出对实现治理有更迫切的需求与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从社区治理结构的角度切入,选取兰州市L社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社区2008年、2018年的田野调查,归纳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特征,以便为进一步推进此类社区实现治理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在治理语境影响下,城市多民族社区参与治理的组织已趋于多元,但社区居民一直游离于社区治理之外,参与治理的组织呈现出弱网络合作关系,制度与资源影响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未来在社区治理主体培育方面,突破的重点是居民参与;为形成多民族社区内各参与组织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需加强制度供给和提升组织的资源汲取及互给能力。

    2019年05期 v.40;No.333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7K]
    [下载次数:130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37 ]
  • 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进特征与变迁逻辑——基于2006-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

    杨波;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改革成果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分析2006-2018年这13年间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五年规划等政策文本,以三维分析框架和政策工具为解码手段,通过文本内容分析法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形成以来的政策发展脉络、演进特征和变迁逻辑进行检视。结果发现:在政策演进脉络上经历了从突出"普惠性"、"全覆盖"的阶段到突出"方便可及"、"群众满意"的阶段。在政策演进特征上呈现出供给多元协同、内容精细化治理、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目标融合发展的特征。在政策变迁逻辑上受政策环境、公众偏好和政策制度三者的相互影响。未来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坚持政策工具运用的多元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政策执行的协同化。

    2019年05期 v.40;No.333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8K]
    [下载次数:3582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45 ]
  • 新媒体视域下政府话语权构建面临的困境及破解

    敖永春;

    媒介技术的迭代导致传统政府话语权的构建方式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话语权主体的草根化、话语权主导的弥漫化和话语权内容的多变性等特征,进一步衍生出政府话语权构建主体分散化、构建内容碎片化、构建渠道多样化、构建方式互动化等诸多挑战,亟需从整合政府话语权构建主体、融合构建内容、统筹构建渠道、协调构建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府话语权构建加以思考。

    2019年05期 v.40;No.333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4K]
    [下载次数:70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3 ]

心理学

  • 扶贫先扶志: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与质疑

    傅安国;吴娜;黄希庭;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富裕的人相比,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更容易折扣未来的收益。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导致短视选择,短视选择反过来又造成贫困。贫困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受到认知、情绪及信任三个因素的中介作用,进而导致穷人宁愿放弃大而慢的收益而选择小而快的收益。我们质疑的是,为何研究者对现实生活中众多"人穷志高远"的例子视而不见?显然,忽略价值观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就容易得出过度类化的结论。此外,单一的研究取向或方法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019年05期 v.40;No.333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5K]
    [下载次数:167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81 ]
  • 当代中国人的三重自我及“混融自我”

    王进;李强;

    "混融自我"是指在多元文化混搭背景下,个体在多维涵化过程中形成的多个文化自我之间的混融。本文以"混融自我"作为分析工具,以当代中国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中国社会三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三重自我(关系我、个体我和集体我)的关系,并从文化会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混融自我"的建构,即三类认同两种文化的二重"混融自我"和一类认同三种文化的三重"混融自我",进而指出中国人理想的自我系统应该是三种文化自我和四种混融自我的并存,最终指向"多元一体"的具有统整性的自我系统,其中,集体我或集体我为主导的混融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是并存、包容和指导的关系。

    2019年05期 v.40;No.333 215-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下载次数:90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1 ]

图书·信息

  • 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构建管理学云计算模式初探

    王谦;何晓婷;

    信息社会背景下,可实现多途径、多工具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学界在数据治理理论研究和"政务云""生态云""云长制"等方面均进行了探索创新,这种探索也奠定了管理学云计算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多元治理理论倡导下,专业技术团队和个人利用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参与政府部门外包业务和服务的实践、互联网打造虚拟空间为创新技术参与政府治理实践搭台的探索,从"硬设施"到位、"强智慧"配套、"软环境"成熟三个角度为管理学云计算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建立在环境契合、技术成熟和治理能力尚需提升的背景下,管理学云计算一方面找寻与其逻辑自洽的现实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在思维、方法和路径方面赋予政府治理和组织管理以创新启示。

    2019年05期 v.40;No.333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3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8 ]
  • 中国去产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4-2018年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

    史仕新;刘菁儿;刘鸿渊;

    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经济规模和实力的核心指标;去产能是为解决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不利影响,既可以表现为自发的市场行为,也可是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去产能是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系统地梳理近十五年内去产能研究的演进路径与热点前沿,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去产能研究的理论、现状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利用Cite Space V软件对检索得到的1185条源于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去产能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十五年去产能研究的热点涵盖了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去产能、产能合作;研究前沿则主要集中于去产能、结构性改革、产能合作、财政金融四个方面。

    2019年05期 v.40;No.333 227-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2K]
    [下载次数:74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1 ]
  • 中西方简帛文献释读方法论比较研究

    张显成;李真真;

    近年来,简帛文献成为西方汉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西方学者大都通过中国学者所整理的释文进行阅读和研究。隶定是中国学者做释文的传统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缺少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因此,不断有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学者做释文的方法。西方学者巴纳、鲍则岳、李孟涛、柯马丁和邢文等提出了直接释文法、释字三步曲和透明释字法等理论,期望做释文的过程更加透明、易懂。中国学者李零和冯胜君等就此问题作出了回应,认为西方学者的方法不具有操作性。本文旨在阐述中西方各家观点,剖析中西方学者释读简帛文献的原则和方法。

    2019年05期 v.40;No.333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0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本刊入选“2018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正>2018年12月,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遴选结果揭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2018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60强榜单,排位第30名。自2012年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按CI正排序的TOP5%和TOP5%-10%,遴选发布当年的"中国最具国际

    2019年05期 v.40;No.333 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下载本期数据